查看原文
其他

李希贵: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教育已演变成为服务业,且不可逆转

李希贵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已演变成为服务业,

且不可逆转

作者|李希贵 


01

教育已演变成为服务业

且不可逆转


今日的十一学校,教育已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不可逆转。


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时,着实令我们吃了一惊。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自己从事的既高尚又伟大的工作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因为一个WTO,教育竟然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服务业?
也是在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不是可以认定为我们的服务对象?
多年过去,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根子就出在课程改革上。
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我们把课程定位为学校的产品,决意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于是,几年下来,我们把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整合梳理,便有了几百门校本课程,其中大多数为选修课程。即使数理化生,每一门学科也变为有5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数理化生,其他学科亦然。
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所开发的课程必然面临学生选择过程中的无形评判。说到底,学校通过开发自己的产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服务,教育也由此演变为了服务业。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可以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学生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而今天,学校必须把学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共同的追求,由学生来评价学校工作也就成为常态。
李希贵:如何让学习回归内动力?——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02最少的管理,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师生关系平等
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教育瀚海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
2008年,当十一学校没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之初,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学生个性张扬,问题凸显,老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平等的角力。
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并不真实。
这位老师刻骨铭心的体验,代表着教师们放弃行政力量之后普遍的心路历程。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还是那位老师,当几天后与学生再一次谈心时,他首先做出了一个令学生惊诧的举动:向那位学生道歉。理由是,老师不该在第一次谈话时就带着一定要说服学生的先入之见,对话应该平等。没想到教师的姿态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位学生竟立刻向老师赔礼,因为,他不该在老师与他谈话时出言不逊。顷刻间,师生间有了一条通往融通的道路。
要想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教育瀚海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
李希贵:优秀的学校,一定具备这六个特质——新时代校长应该具备什么“家底”?

十一学校师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泼水节
03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教育更理性,效益大增长
其实,今天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这样一来,教育也就变得理性,而效益却大大增加。
传统的校园里教多育少,早已构筑起了一个学生成长的样式,将那些千姿百态的学生一一地嵌进去,如果其中哪一位不肯就范,说服就成为我们首要的工具。
我们并不去以同理心换位思考背后的原因,有时候甚至也不去探讨其中是否有合理合情的成分,经验、权利、交织着一些教育“机智”,最终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全被征服,我们的想法终于嵌入了学生的脑颅替代了他们的想法,于是,教育一次次获得“成功”,而校园里却越来越没有了学生的热情。
其实,今天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在师生对话中,老师把自己和学生都看作平等的一方,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一个天平上权衡。这样一来,教育也就变得理性,教师可以淡定从容,学生也可气和心平,教育的效益却大大增加,其持续性、持久力也非同平常。
平等对话的效益远非如此,更加重要的是由此生长起的学生的思想。当学生的想法时时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于是,对话的机会在校园里便会随处可遇。当我们放弃一定要说服别人的习惯,便会欣喜地发现,在学生们坚持的观点里,正有着我们的追求;在学生们追求的理想中,正有着我们的坚守。只是过去我们从没有认真审视过学生们的想法罢了。
在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词典里,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当压力一旦过度,我们全然忘记了目标,说教便成了全力以赴的常态。当我们不去发现学生们身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幼芽,“育”也就没有了对象。
李希贵: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构建更高水平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04让教室成为学科的领地
终于有一天,在十一学校,教室成为学科的领地,每一位老师都有了自己的一间学科教室,教室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环境育人的力量,然而,作为教育最直接的环境——教室,在育人系统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总是被忽略。
终于有一天,在十一学校,教室成为学科的领地,每一位老师都有了自己的一间学科教室,教室成为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从图书、挂图到药品仪器,从作品张贴到学习方法介绍,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当师生共处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他们发现,过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进行的学习,今天变得生机盎然,尤其是当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与网上游历来得如此便捷时,学习也变得好玩有趣。
还是过去那间同样大小的房子,为何给学习带来如此重大的改变?教室里为何萌发出如此的力量?其实,我们不过尊重了学科学习规律罢了。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着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在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必然的学习生态基本特征。而学科教室的建设,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依据学科学习的规律装点环境,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听说并重,学习生态自然平衡而和谐。
教室的力量还来自于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不一样的个性,温馨、深邃、静谧、梦想、追求、压力,成了教室不同的主题词。于是,有着不同需求的学生便有了不一样的去处,当然,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改变而改变,于是,选择也就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
教室的力量还因为同伴,那些相约自修于同一间教室的同学,有的因为相同的志趣,有的因为共同的目标,有的因为相互合作,有的需要比肩竞争,他们因为各种缘由走到一起,却因此创造出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这些本来的受教育者,却在不自觉间成为一种创造学习氛围的教育资源。
曾经在传统的学校里做过一些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10个地方。教室,这个学生天天呆的地方始终不见踪影,今日,当我们进行同样调查的时候,已经在学生喜欢的前10个地方里发现了教室的名字,而且,学生写下的已经不是一间笼统的教室,它带有斑斓的色彩和鲜活的性格,这样的教室才真正具有了教育的力量。
李希贵:多一些对“人”的思考——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十一学校的生物教室
05让学生成为自由独立的个体
只有当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地认定自己不属于任何人,并且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时,他们才真正长大。
如果有人问选课走班对学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学生会说是归属感。
其实,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大都清楚,从组建起一个新的班集体,到形成一个有着凝聚力、向心力的团队,往往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既要智慧与汗水,也需要耐心与等待。当这样一个结结实实的集体形成之后,每一位学生在其中很容易固化已有的角色。有时候,由于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则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侵犯甚至剥夺了集体内的个体利益。表现在班集体管理中,以牺牲学生个人发展为代价的大量一刀切行为往往成为常态。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选课走班,对我们的教育追求是一次机遇,如何使学生在融入10多个教学班集体的过程中,既是每一个团队的一员,又不再是班集体的附庸。在这些集体里,协同合作是为了集体中的每一位个体的成长,凝聚力与向心力既来自于每一位个体的境界,又为了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位个体,这样的集体才能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高度统一。
当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地认定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才真正长大,也逐步有了一些公民的样子,这时候,他们的肩上也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也只有这个时候,当他们再融入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时,我们也才会从他们身上发现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意识。
来源|新校长传媒。作者 |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北京市十一学校原校长。来源 | 转载自“河南教师”,略有编辑。图源 | 本文插图由十一学校、守望新教育提供。

李希贵: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为什么要阅读?
罗翔:读书的四个维度和境界——不读书当然愚蠢,但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更愚蠢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